在《论语·为政篇第二》中,孔子对学和思的关系做了一个精要概述,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学习书法而言,既要有扎实的临帖、创作功夫,又要有深入思考书法之所以为传统优秀文艺精粹的原因,思考得越透彻,学习的效果就越明显。对老师和同学而言,一定要让学和思二者循环往复,逐渐深入,才能体会到书法之妙。
那么,书法的“妙”到底“妙”在哪里呢?结合我的书法创作和研究心得,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讲。
【资料图】
栖霞山赋碑记 李啸 书
一、从宏观方面来讲,是妙造自然、民族精神、艺术精神
1.妙造自然。文字是文明的标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古老、最具有丰富内涵的表意文字。因为文字源于自然,而书法是经过艺术审美后的汉字书写的升华。从审美的角度看,鲁迅先生曾概括地说汉字有“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其中,形最能彰显汉字书写的审美特点,也就是书法艺术能将“三美”很好地表达出来。
2.民族精神。书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儒释道等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艺术,是先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书法的精神境界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是“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一片澄明。书法重直观、重感觉、重体悟,强调生命的和谐等内涵,正是我们东方哲学和民族精神的直接反映。
3.艺术精神。书法的创作过程始终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生命意蕴的表达和个体情感的抒发。汉代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这是对书法家创作心态的要求,书写者情感真诚,在自然状态下,才能臻于妙境。古人还说“书为心画”,即书法是人的自我心灵的外化。在创作上,表现为书写工具、环境等与书法家心灵的浑然融合。所以,传统论书中说“书如其人”,书法艺术精神的最终目的在于对“美”的艺术追求,对真善的道德要求。
行楷对联 《“坐牵、醉触”联》
二、从微观方面来说,是笔法核心、结字空间与章法布白
1.笔法核心。元代大书法家赵孟 说“用笔千古不易”具有深刻内涵,结合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实际情况,我做个简单的介绍。
笔法指运用毛笔正确书写的方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包括执笔、用笔、用墨等。执笔是学习书法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正确的执笔方法对提高书法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古代大多数书法家认可和接受的执笔方法是五指执笔法,是唐朝陆希声总结出来的,其要领为“擫、押、钩、格、抵”,分别对应了五个手指,规定了各个手指的大体功能与作用。一般来说,写楷书、篆书、隶书执笔要低一些,写行书、草书则相对要高一些。因为执笔低则用笔稳,执笔高则用笔灵。正确执笔法的原则是指实掌虚。“指实”要求手指均衡协调用力,不能死死紧捏。“掌虚”要求掌心自然空虚,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指实”,从而使力量能由手指贯注下去至笔毫,写出所需要的高质量笔画。
任何点画,都有一个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它由若干个动作综合而成,贯穿于其中的用笔方法有提按、顿挫、转折、迟速等。用笔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高质量的点画形质,能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性灵。墨法本于笔法,可分为浓墨、淡墨、涨墨、渴笔等。
2.结字空间与章法布白。由点画用笔所产生的复杂的空间交叉组合关系,形成了单个字的结构空间,这个空间即是书法中单个字的结构,即是结体,而字与字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书法中的章法。
因此,书法单字的结体和整篇的章法就有很大的共通性,它体现在虚与实、擒与纵、呼与应、正与奇、疏与密、大与小等辩证关系中,理解了这几组辩证关系,就容易深入书法的堂奥。
虚与实的关系,实际上讲的是结体和章法的空间分割的虚实处理。通常讲有点画、有字的黑处即是实,无点画、无字的白处则是虚。
呼与应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前一笔与后一笔等其他笔画的呼应。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讲的是起笔的第一点为全字确定了基本态势,对其他笔画实际上是一种“呼”,其他笔画均须与此相“应”,才能和谐一体。由一点而至一字,由一字而至终篇,才能创造出结构完美、风格统一的书法作品。
行草斗方《林散之诗-4》——李啸
在中小学生书法展示赛现场,我发现有些同学在创作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
一是书写姿势,有的同学对书写姿势习惯不够重视,坐姿不正确对身体有害,更会妨碍我们学习书法的效果。要保持“心正、身正、眼正、笔正”等正确身姿,以及指、掌、腕协作的合理执笔手势。
二是在运笔过程中,要写得从容些。因为书写技巧欠熟练,同学们在临摹时常常会碰到用笔复杂的笔画,有时心慌怕写不好。端正心态,从容面对,就能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三是在起、行、收、转、折、提、按等用笔过程中,要有耐心,写得严谨。学习书法,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细细体会这些精微之处,才能磨砺性情,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