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上午,《壮岁采风——范曾边疆写生集》(以下简称《壮岁采风》)新书发布暨范曾艺术研讨会在北京荣宝斋隆重举行。来自全国文化界、艺术界的名流聚集一堂,围绕“诗意与风骨——范曾艺术”展开研讨和交流。
【资料图】
国家京剧院一级服装设计师范晓惠讲述出版《壮岁采风集》之初心和动机,认为阅读此书能体现画家尊重自然、回归古典之美学思想,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之美学原则。范曾先生数十年来,自觉承担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之重任,不负时代之重托,深耕传统,广辟灵源,成就卓越,精进不止。荣宝斋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勇介绍《壮岁采风集》之出版情况,高度评价此书之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波认为,此书之出版,再现范曾艺术符号以及艺术语言铸炼过程,亦体现艺术家放笔直取之特点与扎实之笔墨功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显明总结范曾艺术之三个特点:为当今时代代表性之艺术家,为有理论高度之思想家,其作品能经得起历史之考验。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认为范曾为人率真,旷达豪放,其书清雅,气度磅礴;其画气韵生动,以诗人之心感物,情真意切,使万物生辉,其作品洋溢诗意情怀。
范曾先生在会上发言
《壮岁采风集》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于2023年2月21日面向全国发行。该书收录范曾壮年时期赴边疆采风之画稿,全书共分三部分,即自1978年起所积累之云南植物白描、新疆人物速写、傣族人物写生,此书由刘波作序。范曾13岁加入南通市美协,与袁运生、顾乐夫并称为“南通三小画家”。范曾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7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半年后转入中国画系,22岁进蒋兆和画室,24岁创作《文姬归汉》,辅导老师为刘凌沧先生,画作荣获郭沫若先生题长诗为跋。范曾在大学学习前后七年,接受过严格之科班训练,造型基本功扎实,诗书画从意境之高度浑化为一。范曾乃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真正能将文史哲、儒释道、诗书画打通为一之卓越艺术家。范曾之创作,一手伸向传统,以人物画为突破口,对话前贤,自铸伟词;一手伸向造化,从山川风物、时代风光中拓展灵源,典型化原则运用甚为精熟。观其创作,笔墨精湛,语言丰富,诗意浓郁,哲思幽邃,意境瑰奇,风格多元。细读兹编,既有铅笔速写,又多白描写生、水墨作品,充分展示画家师造化之广度与深度。
范曾采风写生稿
范曾为艺术之殉道者,将整个身心奉献于热爱之艺术事业,学问渊博,悟性奇高,诗意充盈,功力精湛。品其创作,无论以《文姬归汉》为代表之工笔,抑或以老子形象为代表之写意;无论鲁迅小说插图,抑或其他巨幅人物、山水、选材、立意、构图、笔墨均臻和谐统一,以一笔藏万笔,以一象蕴万象,反映生活见深度,抒发情感见高度,构图简约,抒情浓郁,寄意幽微。于绘画题材中,人物最难,范曾于人物已获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人物多维切入,将哲理诗化,语奇而雅,意幽而清。顾恺之曰:“人最难,次山水。”人物之难,难在传神。
范曾采风写生稿
截取“精彩瞬间”展示人物之神情颇难,展示其心灵世界尤难,于特定时空之中彰显个性、折射时代精神,难上加难。范曾能攻难克坚,举重若轻。范曾之古代人物画,其服饰、细节与环境描写,体现甚深之考证工夫,彰显学术高度。范曾在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师西方诸多方面整体推进,握管而扫百灵,挥毫而潜万象,朴厚与高华同在,幽情共哲思齐飞。此种工夫,既得之于经典,又得之于生活;既得之于才情,更得之于技法。
张璪论绘画创作之名言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信然!虽仅八字,而意韵深远。这一理念不仅仅适应于山水画,同样适应于各类题材,各类艺术。书画同源,书法亦有外师造化之问题。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怀素观夏云变化、黄庭坚观舟人荡浆而悟笔法,此为书法之师造化者也,各类艺术与此相通。于是思及唐代著名画家、“塑圣”杨惠之为大相国寺塑五百罗汉之故事。杨惠之工夫了得,运斤成风,笔参造化。而受命为大相国寺塑造五百罗汉,未敢率意操刀,而苦心经营,离俗为僧,学慈悲利人及解脱之道,以求悟达心源,圆融自我。每日参禅礼佛,观察形形色色之香客游人,时而混迹于都市观察各类形象,历时三载,成像在胸,于是涂泥绘彩,得心应手,五百罗汉性灵各异,形神兼得,堪称塑坛绝唱,千载奇观。而今观赏,宛然可觅与自我之相似者,可见典型化之手段已臻出神入化之境。艺术家修养之深厚、观察之深入、技法之精湛,便能找准物我之通感点,创造个性鲜明而又时代感强烈之逸品。
范曾潜心坟典,出入百家,诗宗李杜苏辛,为艺追神青藤八大,而于写生甚为重视,登太华、上梁山、涉江河、走边塞,游域外,以遗形取神之手段塑造形象,以此传承文化、记录时代、抒遣性灵、表达思想也。
范曾采风写生稿
虽曰才高旷代,实乃业精于勤者也。师造化、师古人、师心源、师西方,言之甚易,为之何难。造化与心源,两者为一,不可偏废。此理易明,而能营造典型、挥洒天机者万无一焉,何以故?盖缺乏必备条件之故也。无殉道之志者,万里之途不能行也;无发现美之慧眼者,奇诡之观视而难见也;无哲学逻辑之思辩者,美感不可提升、生活不能提炼也;无坚实之技法者,虽知而不能言、言之而不能精者也。故而无师造化之条件者,虽宿于五岳,涉于四海,栖于边塞,仍一无所得也,故师造化亦云艰矣。盖志之不坚、目之不明、心之不敏、技之不工,不能深师造化者也。范曾具备诸种条件,故能取法万殊,裁成一相,兹编之录,乃胸次、才情、卓识、功力之综合表达也。
范曾在总结发言中对《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理多予解读,认为艺术审美之标准颇具唯一性,即乃“好和坏”,而非“新和旧”,给人启迪良多。
品读兹编,感此而赋:
之一
外师造化拓心源,为艺方知有诀言。
霜颖一挥潜万象,四时活水浚灵湲。
之二
艺美源于意象真,天机湛发自生春。
氤氲逸气凝毫颖,笔扫烟霞信有神。
之三
塑圣当年纵意游,默观阴察几春秋。
一朝顿悟思泉涌,五百仙人竞自由。
之四
山川风物应勤师,慧眼如无枉梦思。
功力灵心能卓异,春花秋月化清辞。
之五
众相如生落锦笺,解衣盘礴扫云烟。
才高旷代能殉道,汗血催开异卉妍。
之六
白雪晶莹梅萼香,高华幽韵闪孤光。
见仁见智随君意,养意愉心要好粮。
白居易《记画》:“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
石涛:“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
(本文作者蒋力余系湘潭大学教授,诗人,诗书画美评家、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会员,《诗咏中华》之作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