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科技之风 “数字方舟”在苏州湾正式起航
在这里可以看到史前岩画中的神秘图案“活”起来;可以通过AR技术瞬间置身苏州退思园经典场景;可以突破三维空间在“未来灵感城”体验独一无二的职业……3月11日,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正式开放,一场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跨时空之旅就此展开。
(相关资料图)
科技让文化“活”起来
苏州东太湖畔,一座“数字方舟”正蓄势扬帆。走进苏州湾文化中心,巨大的“莫比乌斯环”风格建筑将科技感拉满。跟着头顶“∞”字形飘带设计的建筑线条向南走,苏州湾数字艺术馆便映入眼帘。
据场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总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有2个常设展厅和2个特展厅。馆内实现全场景数字化,基于物联网技术与管理手段,让展馆细节可视化,给观众带来艺术性、科技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多元体验。
开馆当天,常设展“灵境——未来灵感世界”首次开放。有别于传统艺术展,该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色,运用传感器、光学与显示、立体声、虚拟引擎等技术手段,实现“文化+科技+艺术”融合传播,数字技术打造出的超大陆奇观及未来新世界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以时间为灵感,用技术做纽带。步入“灵境”空间的入口,“时间机器”亟待开启。这是一个由LED屏幕设备、地面千层镜、触发器构成的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低头还可看见脚下是日晷的晷面,其中心矗立着晷针,按压晷针上的按钮,便可亲自开启时空穿梭物换星移。
首先进入石器时代,在“人面陶纹”区域可看到AR体验屏幕上共有4种动物纹身样式可供选择,点击屏幕下方的拍摄按钮,摄像头开始捕捉人脸进行纹身投射,此时屏幕里的人像是被画了“远古妆”。用手机扫描一旁的二维码,还能下载保存成照片。
与陶纹相同,青铜器纹饰也是由自然界提取而来。随机触摸漂浮在屏幕上的青铜纹样碎片,这些碎片会恢复成原先完整的样子,按照屏幕中标识路径绘出这些纹样,可得到关于这件青铜器的介绍信息。
在一个呈半环抱状的屏幕前,游客们纷纷来回踱步、舞动身躯。据场馆工作人员介绍,该作品叫“纸上乾坤”,其灵感来源于“时间”与“墨迹”。当内置传感器捕捉到屏幕前的运动轨迹时,水墨笔触就会随之在屏幕上律动。该装置用意象化手段,实现了“以身代笔”的即兴交互体验。
识别面部分析情绪并散发对应气味、双手放在设备感应处用数字算法确定气质类型、读取脑电波绘画出独一无二专属图案、运用裸眼3D技术让花瓣穿破空间从屏幕内飞舞而出……在“多感知星球”板块,人与艺术的关系从二维平面化观影进化为三维沉浸式体验,游客的多重感官将会被最大化调动。
穿越“虫洞”来到此次时空之旅的最后一站——“未来灵感城”,这是一个以多元数字艺术体验为主导的自由创作舞台。在这里游客可以进行未来多种职业体验,元届捏脸师、机械舞蹈家、智能绘画家、合成制片人……人与数字科技高度共生,艺术与科技融合让人的更多潜能在此得到发掘。
“这里不仅只是看展,而是建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空间。是叙事的载体,也是叙事的媒介。展览将很多概念变成现实,各种可交互设备让我忍不住‘哇’地感叹。看完展沿着东太湖畔散步看夕阳,一天完美收官。”从上海专门赶来看展的刘女士对记者说。
“灵境——未来灵感世界”是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推出的常设大展。场馆工作人员介绍,馆内虽没有一件实体艺术品或文物,却能通过数字化形式展示人类艺术珍品,并为数字艺术家们创作的数字艺术品提供展览窗口。
数字技术让场馆运营智能化
从观众订票到入馆、参观、停留、流动等,都可变成可视化数据。场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数据分析,运营者可以在后台知道观众在哪个展馆停留时间最长,对哪种交互体验最为频繁,这些数据将为场馆运营和改进提供更真实可靠的依据。
苏州湾数字艺术馆负责人王斌介绍,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是全国首创的全场景数字艺术馆,其数字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运营数字化。例如全场馆的智慧安防、智慧维保、数字藏品管理、数字化营销等,整个场馆通过智慧驾舱来进行数字化管理。二是内容数字化。把传统文博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让文博资源“活”起来。三是给予观众数字化体验。整个场馆采用AR、VR、裸眼3D等技术,给观众带来交互参与式新体验。
此外,全新升级的“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长三角首展和原创亲子互动类视觉健康艺术科普展“灵眸——瞳趣视界”也于3月11日同步对公众开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提升数字艺术馆的建设,目前场馆还是1.0版本,后续还会不断借助显示技术、交互技术,增强场馆的数字化体验。同时深度挖掘文化精髓,坚持内容为魂、科技为体,把优质文化IP资源,特别是吴江的丝绸文化、江南文化结合起来,打造数字艺术馆未来的2.0、3.0版本。”王斌说道。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