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接地气 字字句句入人心
江南时报讯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江南时报联合江苏省楹联研究会、江苏省书法院、南京地铁集团将在2023年元旦举办首届“让春联‘跑起来’,让文化‘动起来’——南京地铁挂春联”迎新年活动,活动覆盖南京11条地铁线50个站点,规模之大,全国首次。连日来,组委会收到来自海内外的投稿楹联已突破5000副。
(资料图)
“楹联征集消息发布的当天我就投稿了,我自幼喜欢写楹联,我认为它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加节日气氛。”作者李利坤向记者说道。
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典与现代、语言与艺术、思想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此次地铁站楹联征集活动是一次楹联文化与地铁人文的精彩碰撞。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投稿的楹联写作者,听听他们对于该活动的一些看法。
“我的专业是淡水养殖,撰联只是业余爱好。我从小就跟父母学楹联,写作时间超过半个世纪。”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卢象贤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西省楹联学会理事、九江市诗词联学会名誉会长。
“我去过南京很多次,地铁也坐了很多回。我对南京的印象非常好,山美水美人美,文化积淀深厚。”卢象贤告诉记者,他每次创作都和以往不同。“不重复意境,不重复自己,是我的写作追求。”
卢象贤认为,此次将地铁与楹联相结合的活动形式非常好,能让群众在出行时感受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地铁挂春联必将大大提高南京的文化层次,吸引楹联家和市民的目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卢象贤说道。
此次创作的南京地铁楹联,灵感来源于卢象贤来南京旅游的记忆和春节思归情绪。“我选择的地铁站都是之前在南京旅行时到过的地方,写的时候有一种亲切感。”
春节是全中国人的节日,卢象贤坦言,此次撰联是为了全民同乐,在细微之处为城市增添一份“年味”。
从6岁开始接触对联,如今40岁的应绿霞是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中华对联文化院教育部主任。“我在网上看到南京地铁站征集对联的活动,非常激动,随即就报名参加了。”
她告诉记者,之前来过南京三次,两次旅游,一次会友,南京的名胜古迹和南京友人的热情好客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也曾乘坐南京的地铁,人流涌动却秩序井然的车站让她感觉到了这个城市的文明与和谐。
“我曾经去过中华门,城门上的‘中华’二字让人倍感亲切,于是,我就从中华之崛起开启新征程,从地铁将搭载南京六朝底蕴,进入新纪元的角度书写了这个联。因为怀着一腔民族自豪感写作,内容也写得比较大气,注重稳与切,在细节上有出新,引入了与地铁相关的新名词。”应绿霞向记者介绍。
对于此次地铁挂春联活动,应绿霞认为很有意义,两行文字为古城增色,也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做了贡献。“在地铁站挂楹联使得站内翰墨飘香,不仅喜气满满,浓浓的年味也会扑鼻而来,让往来的旅客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应绿霞说道。
黄天助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福建楹联学会理事、泉州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和南安市楹联学会顾问。“我是读思想政治专业的,但是我对古文、古汉语、诗词、楹联比较感兴趣,从2017年开始写对联。”
此次,黄天助是在网上看到南京征集地铁楹联的公告,立刻就报名参加。“这次我共撰写了七副对联,每一副都是根据地铁的情况并结合南京的特色来创作,比如用龙盘虎踞来形容南京的地理位置等。”黄天助向记者介绍。
“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悠久,龙盘虎踞。在这里开展地铁挂春联活动,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南京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城市发展软实力方面大有裨益。而且南京地铁贴上对联,增添了节日氛围,让民众也有更好的体验。”黄天助说。
他表示,很多城市都有相关楹联活动,但把地铁和楹联结合起来的几乎没有。此次活动的举办,对于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帮助,希望主办方将赛事年年办下去,成为传统赛事。让地铁挂春联“跑”起来,跑进千家万户;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活出自信和精彩。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