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化遗产”特展首展“观妙入真——永乐宫的传世之美”中,有几件宋元时期的珍贵纸质文物,对研究宋元时期的社会形态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吸引了众多观众参观。
近日,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秘书长郑冬青在中运博开展讲座,介绍自己修复永乐宫数件一级纸质文物的亲身经历,带参观者领略纸质文物修复的精致之美。
“2020年8月,南京博物院文保所接到了永乐宫送来的一个特殊任务——几件破损的纸质文书,因为保存状况不佳,急需修复。其中一件文书发现于重阳殿的鸱吻之中,具有重要意义。”郑冬青说。
作为国家文物局纸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南京博物院,可以说是纸质文物修复领域的“文物三甲医院”,是中国最好的纸质文物修复单位之一。
“这些纸质文物刚到南京时,文物糟朽、残损比较厉害。”据南京博物院专家介绍,纸质文物是有机类文物,材质非常脆弱,处理难度较大。“修复前,修复师利用科学仪器对其系统地分析检测,提供了精准数据。在此基础上,专家编制了一个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案,从文书送至到结束,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
“这张元朝1245年的陕西都总管付道士张志洞执照,是一件类别档案文书,说明道士张志洞来自陕西终南重阳宫,持照时29岁,执照用语反映了元代的语言特征。”郑冬青讲道,永乐宫是道教全真派祖庭,本执照出现在永乐宫,对研究道教文化意义非凡。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师对文物残缺部位选用与其纤维、厚薄、颜色等一致的纸张作为用纸,经历了消毒灭菌、固色、定制纸张、清洗展平、修复加固的流程之后,最终将其定制装具、制作档案直至验收入库。
“其实文物最终都会消亡,我们能做的就是延缓它的生命。”郑冬青提出对文保修复的有益见解,在尊重文物原真性的基础上,采取最小干预等原则,按照“可逆、可识别、可兼容性”进行操作,尽可能恢复其原貌,保持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博物馆的文保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修复的难度:“纸质文物的保护过程如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从修复人员的专业素养,到修复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等指标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唯有如此,这些历经沧桑的瑰宝才能展现在我们眼前。”
(江南时报见习记者 钱月明)
关键词: 纸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