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禹的儿子、夏后启建立家天下夏王朝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王朝的更迭现象开始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轮番上演。历史的车轮在嬗变跌宕中向前,无非呈两种样态:有的通过战争,在累累白骨、血流成河中实现城头变换大王旗;有的是通过禅让,在表面温和的君子协定软硬威逼下实现改朝易主。但作为一种主流倾向,在对前朝末代君王和贤德之人处理上,一般都能表现出礼敬与宽容,而并不是一刀两断,更不是斩尽杀绝;对前人延续和创造的文化予以合理承接,为新政权所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能够赓续和不断丰富创新,中华民族的日益发展壮大,与这种礼敬前朝的礼仪文化基因传承有着密切关联。
《史记·夏本纪》告诉我们,禹为姒姓,禹的儿子启是夏王朝开国君王。禹的后裔又以诸侯国封地为姓,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十二个姓氏。夏王朝政权经历了禹、启、太康、中康、帝相、帝少康、帝予、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帝厪、帝孔甲、帝皋、帝发、帝履癸17帝14世,长达471年。
(资料图片)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由于末帝夏桀即帝履癸“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夏王朝出现了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民不聊生、诸侯方国离心离德、危机四伏现象。但夏桀不听良臣谏诤,骄奢淫逸,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宠妃妹喜及宫女们饮酒作乐;同时还大兴土木,筑宫室瑶台,四处搜刮民财,对百姓及所属诸侯国进行奴役,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夏桀曾自称自己是天上的太阳,当时老百姓就指着太阳诅咒道:“时日曷丧,余及汝皆亡”。意思是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要灭亡了,我们愿意丢弃性命跟你一道灭亡。诸侯方国大多背叛夏桀,都愿归顺到能够“修德”的商汤身边。
商汤率诸侯军讨伐夏桀的最后一战是“鸣条之战”,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境内)活捉了夏桀,并将他就地流放,夏桀后来死于流放地点。
商汤推翻了夏王朝,“践天子位”,建立了商王朝。在新政权建立后,商汤采取的一项暖人心举措就是“封夏之后”,即对夏王朝的后裔、尤其是夏桀的子孙们照常分封土地。根据《括地志》记载,河南汝州郏城县东北五十四里有一个夏亭故城,就是当时夏朝后人的封地所在。商汤从此开创了胜利者不对失败者斩尽杀绝的礼敬前朝前贤先河,体现了博大的政治胸怀与责任担当。
商王朝的最后一位帝王是商纣王,在商王朝被周王朝推翻的过程中,周王朝在礼敬前朝前贤方面,又是做得如何?
《史记·殷本纪》告诉我们,商王朝历时600余年,凡31世,最后一位帝王是商纣王即帝辛。在当时,纣王本身的天资禀赋与语言表达能力、格斗能力都是一流的,史称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纣王自视是天下无敌的人。惜其“好酒淫乐,嬖于妇人”,荒淫无道,唯爱妃苏妲己之言是从;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让青年男女裸体在“酒池肉林”间追逐嬉戏玩耍,经常是通宵达旦。纣王还增加诸侯国赋税,用来在朝歌城建造鹿台、钜桥、沙丘苑台,用于藏钱、储粮、放养大量珍禽异兽狗马;对于百姓、忠良谏臣及诸侯中的谏言反对者,纣王“重刑辟”,用“炮格之法”即用烧红的铁刑具将其灼烤致死;更为甚者,对身边的得力重臣“三公”也毫不留情、片言不进,将“三公”之二的九侯、鄂侯分别给煮醢即剁成肉酱和烤成肉脯让人吃了。
“三公”之一的“西伯昌”姬昌因反对纣王残暴无道,开始被纣王关押在“羑里”大牢中,后来姬昌身边的人通过敬献美女、奇物、良马等手段,才使姬昌得以释放回归。姬昌后来又主动献出“洛西之地”给纣王,请求他“除炮格之刑”,纣王总算给了姬昌面子。
西伯侯姬昌回到自己的领地西岐后,“阴修德行善”,深得民心,诸侯国纷纷叛殷归顺他。约公元前1056年,姬昌薨,嫡次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周武王姬发在建立周朝后,追称父亲姬昌为“文王”。他继承父志,重用军师姜太公吕尚(又曰太公望)及两个弟弟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等人,共同治理好自己的方国,使地处岐山一带的周国日益强盛,成为诸侯国的核心,对商王朝已经构成压倒性态势。
约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开始东伐,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八百诸侯国军队在盟津(亦作“孟津”)会合,虽未正式对商纣王发动进攻,但也是一次成功的军事演练,武王看到了自己的威信,更看到了灭纣王直至灭商的希望。当商纣王一意孤行时,身边的重臣、兄长微子因“数谏不听”而逃跑,叔伯父比干因强谏而被纣王剖腹观心,叔伯父箕子因进谏而被关进牢房、“佯狂为奴”、装疯卖傻,殷王朝朝廷的太师少师也携带祭祀时演奏的乐器投奔到周武王的周国来,纣王已经完全到了众叛亲离境地,灭商时机再次说明已经成熟了。
两年后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正式发动了灭商军事行动,他率领诸侯军向纣王的行在朝歌城出发,双方在朝歌城南郊的“牧野”地段展开决战,史称“牧野之战”。结果是殷商王朝军队大败,商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王朝宣告灭亡。
周武王取得政权后,也像当年的商汤一样,采取了一系列暖人心的政治举措:“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同时还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加封,让他“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使商纣王的香火不断。周武王虽然迫使商纣王自杀,灭了殷商王朝,但他的这些战后措施很得人心,令“殷民大悦”。
关于周武王礼敬前朝前贤的举措,历史文献中屡见不鲜。如《尚书》中的《牧誓》篇就是记载周武王牧野之战时的誓师动员令。《诗经·周颂·武》就是歌颂周武王取得克商胜利的乐歌:“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后来又编成了歌舞曰《武舞》,又曰《大舞》。在《礼记·乐记》和《孔子家语·辩乐》中,就记载了孔子对《武》舞的理解。孔子说:“且夫《武》,始成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反,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六成而复缀,以崇其天子焉。”通过一组舞蹈的六个分段,反映了周武王灭商建周和兴周的历史,《武舞》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史诗般音乐舞蹈了。
与商朝的开国君王商汤相比,周武王在礼敬前朝问题上,做得更周全、历史追溯得更遥远,不仅对夏商王朝的圣贤之人表现出礼敬尊重,而且对黄帝、尧、舜的后裔也表达了敬重关爱之心。
《礼记·乐记》记载:“武王克殷反商,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荀子·大略》又载:“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向)善矣。”《孔子家语·辩乐》中有:“武王克殷而反商之政,未及下车则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又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人行商容之旧,以复其位。”
这些记载中的“反”通“返”,意思是说:周武王在打败商纣王推翻商朝后,又把原先殷商朝廷的王畿及皇家食邑土地全部返还,继续让殷商后人去治理享用;还没等下车,就分封黄帝的后裔到蓟地,分封帝尧的后裔到祝地,分封帝舜的后裔到陈地。下车后,又封夏后氏的后裔分封到杞地,把殷商的后裔分封到宋地。命令修建王子比干的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派人查访贤臣商容并恢复了他的官位。
商容是殷商王朝中懂得礼仪的贤人,曾被商纣王贬斥不用。就殷商王朝而言,周武王除了对殷商王室亲族中的贤能之人如比干、箕子以礼相敬,对商朝贤臣商容等更是表示了尊重。《史记·殷本纪》记载:“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商容是殷商末年商纣王的大臣,著名贤人,受到殷民爱戴,因不满纣王昏庸暴虐,经常犯颜直谏,惹怒纣王而被废黜。《鹖冠子·备知》中的“商容拘而蹇叔哭”即谓此事。他曾经试图用礼乐教化纣王而失败,只得逃入太行山隐居。周武王克商后,为了表示对殷商贤德之人的尊重,欲封其为三公,但商容辞不受;武王只好采取旌表商容之闾即嘉奖的方法,对他的居住地采取赐匾赐旌旗方式予以表彰,以示对前朝贤者的礼敬。
在汉淮南王刘安撰《淮南子·术主训》中,内容又有增加:“武王伐纣,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朝成汤之庙,解箕子之囚。使各处其宅,田其田,无故无新,惟贤是亲,用非其人,使非其人,晏然若故有之。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志大也。”说明周武王在灭商后,惟贤是亲,惟民是爱,对殷商王朝遗留下来的臣民视同自己原来旧属一般。
周王朝从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周开始,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灭周。现代史学研究认为,周王朝一共传国32代37王,享国790年。但《史记·周本纪》“集解”引晋代皇甫谧的注解是:“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统计口径有77年差异,应该主要是对周文王任西伯侯或更早期的西岐周国计算与否造成的。
礼敬前朝前贤的风气在后来能够得到传承,汉代起到了关键作用。
汉代已经确立了三皇五帝、文武周孔及先秦诸子的历史地位,对前朝或本朝前期出现的贤达之人也同样表现出礼敬。据《史记·周本纪》“太史公曰”记载,“汉兴九十余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苖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据史料推测,应是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封泰山时,重新开启了对姬周王朝后人进行加封和礼敬前朝的风气。在中国历史上,随着春秋战国的到来,周王朝的王畿所在地最后全部纳入秦国的范围,所以在汉代之前就出现了“周秦”一词。
这里再举一个汉代曹操礼敬前贤的例子。
据《后汉书·卢植列传》记载,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率军北伐乌桓柳城,途径涿郡(今河北涿州),下马发布通告,称赞卢植生平,其告守令辞中有:“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宜有殊礼。亟遣丞掾除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这里的“除”是指对卢植坟墓环境进行整治、打扫除的意思。曹操的举动正是对商汤、周武王礼敬前朝前贤风气的继承,符合《春秋》对于贤者要有“殊礼”的要义。
卢植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性格刚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济世人的志向,不喜欢做辞赋,能饮酒一石。年少时,拜大儒马融为师,并引荐郑玄为同门,马融、郑玄都是名闻一世的经学大师。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卢植在马融家中学习多年,从未为此瞟过一眼,马融由此对卢植非常敬佩。卢植学成之后,返回家乡涿县教学,门下弟子有刘备、刘德然及公孙瓒等,后来都成为时代风云人物。
卢植后来被朝廷征为博士,开始步入仕途。因其文武兼备,曾被汉灵帝任命为扬州九江郡太守,平定地方叛乱,安抚百姓,很有政声。后又被召回朝廷,担任议郎,与蔡邕、杨彪等人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工作。接着又拜为为侍中、尚书。在汉灵帝驾崩后,反对大将军何进让董卓进京铲除宦官的做法;在何进被宦官反杀、董卓掌控朝政、意欲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时,在文武百官无人敢言的情况下,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董卓大怒,下令要将卢植处死。后因蔡邕为其求情,议郎彭伯也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杀他,天下人都会震惊失望。”董卓这才作罢,仅将卢植免职而已。
不久,卢植害怕遭到迫害,以年老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返回家乡涿县。等董卓批准后,卢植便走诡道小路,从轘辕门离开洛阳,董卓果然派人追杀而不及。卢植后来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不与人交往,不问世事。汉献帝刘协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取得冀州,曾拜卢植为军师。初平三年,卢植逝世,临终前,卢植让其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身上只穿贴身单帛而已。
曹操礼敬卢植,一方面是受三代以来形成的礼敬前朝前贤传统文化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卢植与曹操当初一道反对董卓专横跋扈、捍卫汉家政权的共同政治取向有关。
束有春 2023年1月29日于金陵四合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