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的历史演进
谢朓《入朝曲》有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资料图】
六十万年前,南京猿人在这里生活;约六千年前,这里有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遗址高淳薛城;约五千年前,这里发现了北阴阳营文化——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三千年前,有“湖熟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吴头楚尾”——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冶城;曾是越城,又称范蠡城;曾是金陵邑,改名为秣陵县。
唐代许嵩《建康实录》写道:“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国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至今呼为秦淮,乃改金陵邑为秣陵县。诸葛亮也曾形容此地:“钟阜龙盘,石头虎踞。”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称此地为石头城,号“建业”;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号“建康”;南朝宋、齐、梁、陈也曾在这里建都,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但在这里常是短命的王朝,于是涌现了很多金陵怀古题材诗文,诗人们通过对前朝遗迹的悲叹,抒发兴衰感慨。公元937年,南唐定都金陵。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公元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称“弘光政权”。清朝时设置了管辖江苏安徽江西的“两江总督”,南京成为清政府统治南方的中心。
康熙帝:“治隆唐宋”碑石;乾隆帝遍游“金陵四十八景”;王士镇、曹寅等人随时密报江南动向;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53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军攻陷金陵,定都于此,号称天京;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历程,李鸿章在江宁路创办金陵制造局。
二、南京的文化区域
南京的文化区域主要分为三个:一是城东以钟山、台城、覆舟山、玄武湖为中心的帝王陵寝文化区域——华贵苍远;一是城南以秦淮河、长干里为中心的士庶聚居冶游文化区域——旖旎俗艳;一是城西以乌龙潭、石头城、清凉山、随园为中心的名士隐逸唱酬文化区——清幽雅逸。
胡小石《南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里讲:“大江之浩荡,钟山之嵯峨,后湖之明秀,秦淮、青溪之曲折,方山之开朗,栖霞之幽静,又俱足以启发灵感。故以上诸名胜,在当时皆常常见诸吟咏。”朱偰认为在中国古代西安、北京、洛阳、南京这“四大古都”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三、南京古代文学的特征
(一)六朝时期的巨大成就
范文澜:“黄河流域的文化,移植到长江流域,不仅是保存旧遗产,而且有很大的发展。中国古文化极盛时期,首推汉唐两朝,南朝却是继汉开唐的特化时期。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体是南朝文化的更高发展。”(《中国通史简编》)
胡小石:“合而观之,则南京在文学史上可谓诗国。尤以在六朝建都之数百年中,国势虽属偏安,而其人士之文学思想,多倾向自由方面,能打破传统之桎梏,而又富于创造能力,足称黄金时代,其影响后世至巨。”(《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里出现过一大批文化名家,例如王氏家族王羲之、王献之。又有谢氏家族“大小谢”。谢灵运曾言:“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名句——“如初发芙营,自然可爱。”
谢朓的诗歌笔触细腻清新流丽,体现出六朝文学青春而略带柔弱的特质。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里评价:“我们在他的诗中,便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纯净如竹露如荷风如月色如流泉的情思流动。”
还有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其中昭明太子萧统编写的《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地流传的很多吴声歌曲、六朝志怪小说——东晋文人干宝《搜神记》、六朝志人小说——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等也是文学的瑰宝
(二)李白与南京
陈文述有言:“金陵江山之胜,甲于东南,古来诗人游者,太白为著。”(《秣陵集》卷五)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袭长史书》)在南京游览所作《登金陵凤凰台》:“风凰台上风风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同时代的诗人崔颢写《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有人叫李白也写一首,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游览南京之后,于是写下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还写过很多关于金陵的诗篇,如:“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䣭。”
(三)李煜与南京
李煜,公元961年即南唐君主位,偏安江南15年——975年灭国。这个南唐后主本来无心做皇帝,他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灭国之后,李煜沦为北宋的阶下囚,他始终没办法忘记过去的一切,他用生命谱写了一首首词。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干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苏轼有言:“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哉!”
郑振铎:“此正后主至情流露处。他心里不愿哭庙谢民,便不哭庙谢民。此种举动,实胜于虚伪的做作万万。好的作品,都是心里想什么,便写什么。”
《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陈廷焯《云韶集》卷一评价:“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四)随园的前世今生
富察明义《读红楼梦诗》序:“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
乾隆十三年(1748),袁枚以“三百金”购得江宁小仓山隋氏废园。略加修葺,改名随园。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随园笔记》《新齐谐》。
也有很多文人在这里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
《推窗》:“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铺面来。”
袁枚《随园杂兴》:“君莫笑楼高,楼高固亦好。君来十里外,我已见了了。君来莫乘车,车声惊我鸟。君来莫骑马,马口食我草。君来毋清晨,山人怕起早。君来毋日暮,日暮百花老。”
这里也写成了笔记体小说《新齐谐》,初名《子不语》,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并称为“清代三大志怪小说”。
《随园诗话》,强调诗人创作必须具备真情、个性、诗才三要素——“性灵说”。
这里被称为“诗廊”、“诗城”,还涌现一批才华横溢的“随园女弟子”。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美国建筑师墨菲·亨利·基拉姆担纲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协助设计,采用“传统复兴式”建筑风格。
南京大屠杀之时,在日军疯狂暴行中,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成为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所,它如同血海中的孤岛,保护了上万女性免遭日军摧残。难民所的创办人魏特琳女士,在奋力保护万千妇孺之际,还用日记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她说:“我觉得我能够担负起一些责任,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们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
“我们怎么也忘不了在校门口目送妻子、女儿进入收容所的那些丈夫、父亲的面容。”
“你不用佩戴这个,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并没有亡。你年纪很轻,你要记着,是哪一年哪一月戴的这个。你看见些什么,永远不要忘记!”
“多年来我深深爱着金陵女大,并试着尽力帮助她。”
“倘若有第二次生命,我仍愿为中国人服务。”
由于长期的精神高度紧张,魏特琳女士得了非常严重的精神忧郁症,回美国后医治无效,于1941年5月14日在自己的家中开煤气自杀。在魏特琳女士的墓碑上镌刻着四个中文大字“永生金陵”。
(本文为高峰教授在南京三江学院演讲时的部分文字节选)
(高峰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
关键词: 文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