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视手段来展示和解读非遗,今天并不少见。
5月2日20:00档于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站在非遗传承发展、融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的时代高度,集中介绍、展示了江苏具有代表性的近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观众既看到了非遗的过去,也看到了非遗的现在,更看到了非遗美好的未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资料图】
《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把摄制的地点放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淮剧小镇,创意很好。把非遗放在这样一个情境中来展示,实际上是把非遗还原到了生活中,恢复了非遗在生活中的日常状态。
九龙口原名“九河口”,因四周有九条河相汇聚而得名,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淮剧又称“江淮戏”,起源于民间说唱与劳动号子,以铿锵豪放、质朴优美著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湖立足生态优势和淮剧文化优势,依托沙庄古村,将戏剧引入景区、植入古村,原景再现获得国家文华大奖的现代淮剧《小镇》剧中的18个生活场景,设计了多处雕塑、构筑物和卡通人物、彩绘等,打造了集非遗传承、文化体验、沉浸演出等为一体的淮剧小镇,凸显“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独特空间风貌,呈现了“戏在村里,村在戏里”的独特文化景观。
建湖是淮剧之乡。在淮剧小镇观赏淮剧,了解淮剧,学习淮剧,感受江苏众多非遗魅力,可以说是再自然不过和再美好不过了。
《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充分体现了文旅融合的理念。
编导充分运用电视节目的特长,将江苏传统舞蹈《跳马夫》、传统手工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徐州香包、绒花制作技艺,以及传统美食富春茶点、鹅毛雪片藕粉、盱眙十三香龙虾等一起汇聚在淮剧小镇,使节目充满了家常味道和人间烟火气。
为了增加节目的可看性,本期节目,由主持人撒贝宁,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以及影视演员杨童舒一起领着观众感受和体验近30项极具江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借助主持人和嘉宾的现场体验,节目生动讲述和呈现了苏绣、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等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细、精雅、精美、精绝和精妙。
《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讲述了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和过去,但它更多呈现的是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从事苏绣创作的,不仅有绣娘,还有年轻的绣郎。
我们看到了苏绣艺人的坚守,看到了两根针、两个绣工聚精会神、依靠熟练完美的配合绣出的双面异色绣品,看到了58个人用时3年绣成的震撼人心的苏绣作品《西出长安》。
我们看到了苏绣艺人的创新,因为有了SMA记忆金属的加持,将传统苏绣和创新技术结合,仅靠触摸,苏绣便有了花会开、蝶会舞的“魔法”,从平面二维绣品摇身一变为立体动态绣品,创作出了世界第一幅动态交互苏绣作品。
我们看到了紫砂艺人的创新,看到了吕氏绞泥为紫砂壶设计和创新增添了新元素,形成了风格、样式不一的特色。
从杂技诗剧《四季江淮》中,我们看到了古老杂技在今天呈现出的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从非遗传承人的创新中,既看到了对传统的继承和传统的魅力,更看到了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的光彩。
《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中,还加进了和非遗有关的音乐和舞蹈表演,进一步提升了非遗的美感,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戴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