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深圳文博会江苏展区展示了南京绒花、大丰瓷刻、徐州香包、苏绣、宜兴紫砂陶等9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薪火相传、新人辈出,突出了当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从技艺、创作到传播不断创新,从品牌、行业到文化内涵跨界突破,以非遗见证时代工匠精神,以非遗见证新时代的大国文化,非遗创新、包容、凝聚、延续的特性一览无遗。
(相关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文博会亮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参与了《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录制。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传播热度高涨,节目全媒体累计触达5.79亿人次,视频点击量超2.19亿次。《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首播网络影响力综合指数,位列当日晚间黄金档电视节目第一位。
由蚕丝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南京非遗——绒花,色彩富丽、造型精巧。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为绒花的艺术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如今,在非遗传承人赵树宪的带领下,结合南京独特文化风貌,推出更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绒花作品。此次文博会,南京梧翊凰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展出更具现代审美的绒花作品,摆件、画框、团扇,形式丰富多样,也展现出绒花工艺的千姿百态。观众还能现场与赵树宪的弟子互动,体验绒花制作过程。
从设计、传播到与各行各业品牌联名,绒花传承者大胆“破圈”,推动非遗绒花技艺创新发展。《延禧攻略》等热播影视剧的发饰、奢侈品牌橱窗展陈、知名服装师设计的礼服等等,都融入了南京绒花元素,而这些都出自非遗传承人赵树宪的工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以巧夺天工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在深圳文博会江苏展区,三家苏绣亮出各自代表作,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色彩清雅,又各具特色。
苏州弥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办人张雪,作为青年非遗传承者,始终关注发掘刺绣作品在当代语境中的发展与创新。让人印象深刻的创新《瓷绣》展品,绣片与瓷器的组合,织物刺绣的柔软精细中和瓷器的厚重,以创新的方式拓展两种工艺的边界,结合形成新的艺术品文化,也丰富了中国刺陶与瓷绣工艺的文化内涵。
他的出圈作品《星空》也在本次文博会展出,采用了20多种针法,堪称苏绣针法教科书。众所周知苏绣有九大类43种针法,这幅星空题材的作品运用了集套针、打籽绣、平绣、乱针绣、锁针、辫子股等20多种不同的针法,不仅获得了省级银针杯金奖,也被世界技能博物馆及中国丝绸档案馆收藏。
将青年人的奇思妙想,融合传统艺术之中集合现代苏绣艺术家之力,与知名品牌合作,登上《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节目,宣传苏绣文化,致力于创新设计、跨界传播。
非遗传承人梁雪芳,自幼随母亲学刺绣,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先生,后北上清华大学师从林乐成先生,进行纤维艺术研究,以自然感悟与积年的艺术素养,创造独属于自己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收藏。
这次,苏州梁雪芳刺绣艺术有限公司带着她的作品《卓然自立》亮相深圳文博会。在梁雪芳的眼里,刺绣应是艺术的表达,是与生命的对话方式,这在她的作品中展露无遗。以绡代纸、以丝代墨、以针代笔,以蚕丝线特有的反光、折光、透光的特性,表现“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的傲然独立。
她一面延续传统的题材,一面又会努力探索新的内容和形式,用刺绣去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人不同,在梁雪芳看来,刺绣不是为了“用”而存在的东西,很多时候是代表生命的仪式。
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有人让古老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有的人坚守着艺术的高雅。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最终汇成了非遗文化的灿烂银河。
苏州雲裳绣艺有限公司现场展销创新融合的苏绣产品——首饰、配饰、文创用品等,保持了苏绣的经典元素,如复杂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精细的工艺,又引入了现代的元素,如大胆的设计、跨界的元素、实用的场景,不仅体现在产品的美学上,也体现在产品的功能性和适用性上,为苏绣注入了新的活力。
出生于苏绣世家的青年非遗传承人吴昊僖,始终致力于开展创新刺绣设计和刺绣产品的研发工作,将新兴思维融入苏绣技艺。将苏绣从传统工艺艺术衍生到室内装饰、服饰设计和公共艺术装置等各个领域,联合时尚品牌、大热IP等,推出更多具有民族元素和时尚元素的非遗产品。
致力于苏绣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她走进高校,受聘实训老师,开展苏绣技艺的教学工作,在技能学习中浸入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实践时辅以技能实施,用“针功夫”说话,演绎工匠精神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灵魂,塑造刺绣艺术的魅力,也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和非遗企业走向创新。
针黹之上,满庭芳华,非遗传承正在接力。惊艳世界的东方美学,在青年的带领下,实现老工艺对现代生活“新思路”的探索,非遗正在回归“国潮”,也在走向世界。
江苏巨匠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展示的大丰瓷刻,将物象肌理生动地再现于瓷器表面。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相关技艺,展示“瓷上刺绣”的高超技艺。
陈银付作为盐城大丰瓷刻的第五代传人,他将油画、国画、书法等各种技法与瓷刻工艺巧妙融合,打破常规,大胆尝试,创作出大量艺术珍品,屡获大奖。
他的瓷刻作品风格技法多样、风格独特,拙中藏巧,巧中蕴趣,镂凿自然,走刀淋漓,或工笔精细,或写意率性,或淡雅素洁,或浓彩艳丽,构图生动,栩栩如生,触有手感,观有笔墨,既有“金石味”,又有“笔墨韵”。
方寸瓷盘,凿刻的是责任与匠心。在陈银付看来,非遗应该贴近生活,走到老百姓身边,跨界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火在市场”。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的90后馆长陈冠丞带着巧生炉来到深圳文博会——系陈冠丞与其父亲陈巧生,在传承古法青铜失蜡铸造技艺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独特的现代美学修养创作而铸造。
陈氏父子创新性地挖掘并复原了传统失蜡法铜炉制作技艺。同时又致力于铜器仿古技艺和作色技艺的研究,先后复原了失传已久的宣德炉“大红袍”皮色制作技艺和铜器古法鎏金技艺。在他们手下,每个古韵铜炉,严格遵循着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让铜炉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叠、推、锤、切……不同手法的十二道工序,真金在工匠手中化为柔似绸缎、薄如蝉翼的金箔。文博会现场,南京金陵金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带领匠人向众人展示切箔与吹箔技艺,让观众近距离了解金箔、走进非遗文化。
同时展销一系列金箔文创产品,将流行元素和金箔文化价值巧妙融合,兼具了金箔的华丽和独特光泽,增加了文创产品的艺术观赏性,又具备实用性。
所展现的金箔锻造工艺应用到了“新型乌金纸”,其配方和工艺被认定为国家级民族技艺保密产品。由它包裹好的金片,经过几万次锻打,才能成为如今轻若无物的金箔。
近年来,金陵金箔深耕文博文旅渠道,在海南三亚、牛首山金陵小镇、老门东等景区开设金陵金箔品牌店,让非遗文化融入景区,开创“非遗+”文旅融合新篇章。
还全方位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从非遗文化、工艺技术、文创产品、文化旅游等多方面打造品牌效应,利用线上新兴媒体和国内外电商渠道,进一步扩大非遗金箔全球声誉。
蓝印花布,以色调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清雅质朴之韵流转千年,如今被新时代的传承者发展为时尚新品,装饰有蓝印花布元素的奢侈品、旗袍、挂饰、艺术品等等,已经走在了潮流的前沿。
在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上,曹裕兴染坊代表江苏非遗带来了蓝印花布的创新工艺——蓝印挂画、蓝印服饰等工艺衍生品,展现非物质文化独特魅力。
“曹裕兴”蓝印花布的面料已由土布发展到薄棉、棉麻混纺和丝绸;印花也由单面发展成双面;宽度由过去30厘米小幅发展到1.2米宽幅,并创造性地加入了浅蓝色。他们还精心创作了许多颇具特色的纹样作品。通过创新,曹裕兴染坊将蓝印花布这种古朴艺术变成了一种国际时尚。
它持续积极推动南通蓝印花布的创新与传承,通过更多富有创新意识的产品,以及更全面的传播方式,将这一非遗文化带入更多人的视野。
徐州香包非遗传承的祖孙两人——王秀英和孙歌尧走进深圳文博会江苏展区,与现场观众互动展示“针棒香包”的制作技艺。
徐州针棒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现场展销香包数百件,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其中歌尧香包申请了编锁套针、智能刺绣吓数、可视化创样软件、明暗花针或明暗缲针、“快塑”香包3D定型法、型易三围香包制作软件6项软著,生产效率提升30%-50%,突破了传统香包外观局限。
小小香包在传承人带领之下,整合新品研发、加工定制、文旅展售全产业链,打造非遗传播与消费新场景,还建立“歌尧”品牌,打造香包IP,建立起3000多款香包图案库,使之更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奶奶传播非遗文化70年,一针一线造就经典;孙女,守护非遗文化的95后,守正创新、不负韶华。在老手艺人的传帮带之下,以孙歌尧为代表的年轻手艺人,通过香包文化传播,积极助力当地全域乡村旅游融合,唱响国家级特色香包小镇新发展,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当地就业。
东海县大运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应用在珠宝首饰产品研发之上,为众人呈现芭蕉花掐丝珐琅圆盘、金镶宝钿花鸾凤冠、长菱形珍珠掐丝耳饰等作品。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艺种繁多,相关作品精美绝伦,蕴涵了中华民族独特智慧,是历代金银工匠高超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灵感来源于文物——明金镶宝钿花鸾凤冠的作品,运用了花丝、錾刻、镶嵌、电镀等金属工艺,在宝石与花片中间择用精巧的连接方式,佩戴时有步移花颤的效果。
芭蕉花掐丝珐琅圆盘,工艺精致细腻,采用宫廷技艺高温掐丝珐琅制作而成,通过800℃高温多次烧制而成,最终成为宝石般剔透的质感。
在高效近乎一种能力标准的时代,王印依然坚持以最朴实的手作方式,来传承东方文化的温度。坚守传统,却不被束缚。学习借鉴优秀文化作品,推敲新时代青年的审美与喜好,融合艺术、文学、美学等现代与古典文化精髓,使得作品能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趋势。
据了解,连云港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分布在市域全境,现有金银首饰工坊近百家。深挖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振兴,非遗工坊为连接点,让古老文化焕发新光彩。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
龙德堂展出的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组壶紫砂器具,由著名歌手、艺人李玉刚先生设计,江苏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范泽锋老师监制,高级工艺美术师徐飞老师制作。非遗文化与艺术碰撞,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紫砂融入古音,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音形化为壶体,万古寂空,山河共鸣。
现场还展出了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汤宣武、徐飞约20件紫砂陶作品。青年艺术家思维与传统非遗文化的碰撞之下,产生了新颖的艺术感观。
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汇合了众多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让观众可以欣赏到紫砂艺术的高峰之作。同时展出了线上产品《紫砂元宇宙》,通过创新的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互动和沉浸的体验。紫砂元宇宙以介绍紫砂文化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H5互动游戏,通过滑动屏幕、环境交互、元素交互的方式推进剧情,观众可扫码进入元宇宙体验。
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紫砂产业线上、线下综合生态圈,通过链接产地、匠人、产品、商家、用户实现宜兴紫砂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其「卓易紫砂街」平台,依托AI、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撑,通过紫砂艺术品备案,解决艺术品的确真问题、并提供线上交易、紫砂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让传统紫砂搭载“数字快车”,推动紫砂产业链实现数字化升级。
得益于传承人的守护与代代相传,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浸润着江苏这片土地的独特历史文化,还蕴藏着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
积极利用非遗资源、技术、传承人和品牌优势,寻求与市场经济的新结合点,用现代产业理念和市场经济法则进行开发,打造非遗产业品牌;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元素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用现代审美思维进行创造性转化,生产出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为大众喜爱的产品;大力开展文化科技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原创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3年江苏政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跃上新的台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迅猛增长。
未来五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2023年江苏将继续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江苏将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让国家文化公园成为江苏闪亮名片,以品牌为载体,推动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创新融合。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建设传承体验设施、科技赋能、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健全标准体系等方式,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顺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融入国民教育、拓宽境外传播渠道。以创新激活传承,赋能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江苏抢抓数字化转型发展新机遇,加速以“数字+”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活力,以“数变”引发“蝶变”。未来,将在各类新型消费项目上,不断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化、生态化、特色化、差异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