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90后小伙在木版里刻出传承
在南京繁华的新街口地区,隐藏着一个安静又神秘的地方,古朴的白墙黑瓦总能让路过的行人充满好奇,这里就是金陵刻经处。其实,看似不大的金陵刻经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汉文木刻经像版收藏之处。6月13日,江南时报记者走访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最年轻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康,听他讲述自己与非遗的故事,体验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印刷术。
据介绍,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唐代初年我国已发明印刷术,且已具备一定规模及技术水平。相较活字印刷技艺,雕版印刷术要早400多年。历史文脉的赓续自然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金陵刻经处继第六代国家级传承人马萌青、第七代省级传承人邓清之后,1992年出生的王康成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八代传承人。2020年,王康被认定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最年轻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90后的王康走上刻经之旅?原来,2010年,在南京图书馆参加江苏省古籍修复成果展时,王康有幸结识了金陵刻经处的两位传承人马萌青和邓清之,就是他后来的两位师父。第二年恰逢南京80路公交改道淮海路,每天上下学途中王康都能看到金陵刻经处,怀揣着对雕版印刷技艺的热忱,这份深埋的种子就此萌芽。
王康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进入这一行的,他认为像雕版印刷这样的传统技艺,如果渐渐地没有人了解它的演变脉络,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这样的传承。春去秋来,一晃十年过去,王康参与了20多部古籍、近10万字的雕刻。每当倾心雕刻的版片新鲜出炉,他总是抑制不住喜悦之情。王康小心翼翼地拿出装裱好夹在夹板中的《红楼梦人物图咏·贾宝玉》向记者展示,这曾在江苏省美术馆参加“江苏版画艺术”展览月,是《红楼梦人物图咏》系列作品之一。
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王康的心血,也记录下他对这一作品的见解。王康刻成的字,从侧面观察,几乎垂直立于版片,这是长久练习的成果,“只有垂直才能在重复印制产生磨损后,依旧保证成品字体不走形。”记者注意到,王康左手拇指上留下了难以祛除的刀痕和深可见肉的凹陷伤口。
记者初次体验了在木版上雕刻,其实只是简单的练习,这个步骤看起来没难度,上手后却发现怎么发力、力气是否均衡、拳刀的角度都很讲究,稍有差池,那块木头就刻不下来。快节奏的时代,常人很难把心静下来去从事一项慢事业。在我国各个文化领域,有不少默默坚守的“王康”们,日复一日坚持着自己的工作,用心延续历史文脉。
“总有人问我未来有什么打算,择一事,事一生。”王康说。接下来,他将进一步契合时代的发展,有效利用现代传媒方式使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扫一扫
视频更精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