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锅贴背后的百年积淀
【资料图】
为充分挖掘南京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加强老字号传统技艺保护传承,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供给品质,本报即日起推出“南京老字号探访”专栏,聚焦老字号历史及发展现状,探索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更多老字号品牌不断壮大。
一壶菜籽油均匀地浇下,似螺旋状排布的锅贴在一片嗞啦声中披上金黄的颜色……早上6点,南京老字号清真金同记的第一锅牛肉锅贴准时出炉,伴随源源不断的装盘、叫号声,一盘盘锅贴呈现在各位食客的面前。
“馅香、皮脆”是小沈对这道牛肉锅贴的第一评价。小沈是上海人,此次来南京游玩,她提前查看南京美食攻略后选择来金同记打卡。几筷子浅尝过后,她说,名不虚传,从前吃的锅贴都是底脆外皮软,而这里的锅贴面皮通体酥脆。
技法,返璞归真
每家老字号总有几道招牌菜,牛肉锅贴是金同记的招牌之一。煎锅贴的师傅张健说,今年春节期间,坚持营业的金同记门口每早7点就排起了长龙。“顾客从店内收银台一直排到附近的夫子庙小学,他们宁愿站上一个多小时,也要吃上一口牛肉锅贴。”
能吸引食客远道慕名而来,口碑是最大的原因。据介绍,金同记坚持用传统方法煎制锅贴。作为一味传统小吃,锅贴自古以来便是用火煎制而成。随时代进步、技术更迭,电锅走进千家万户取代了火煎,制作效率更高,却也让锅贴失去了些许口感。为追求极致口味,店主金雯浩专门到天然气公司申请,从外围接100米管道至店内,沿用火煎法。他说:“火的燃点高,煎出来的锅贴更香更脆。”
匠心,血脉相承
金同记的口碑背后是一个家族的百年创业积淀。
在金同记店内一面墙上,一系列照片、老物件串起了金家四代人的创业。2019年《南京史志》第19期发表文章《清真金同记创业始末》,记录了金同记的百年历史。
金同记创始人金同海16岁起在南京独立自营屠宰,金同海第五子金荣生在集合村、拖板桥两处开设清真宰牛坊,1986年金荣生儿子金来虎在新街口处开设金同记牛肉饮食店,2017年金来虎之子金雯浩开设经营起这家新店……金同记陪伴金家4代,迁徙40余处店址。百年创业风雨,艰苦辛酸自不待言。
金雯浩告诉记者,2017年从父亲手中接过家族产业时,感到责任的沉重。为适应市场变革,吸引更多消费群体,他与爱人一起,对店面经营进行了整改。他们放弃原本的清真炒菜,重抓清真小吃。他们充分发挥自媒体作用,扩大品牌影响力。他们参加公益赠送,在特定活动和节日里为军人、教师、老人等赠送店内特色。他们保持实惠价格,让顾客来夫子庙游玩时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服务,金雯浩说:“毕竟,做生意不是做一时,而是做一世。”
2019年末,受新冠疫情影响,越来越多店面停摆,“百年家业不能就此断掉”,金雯浩坚持开门。通过多年积累的顾客资源,金雯浩与爱人开发出社区配送新路径,配送服务从最初的1个小区渐渐辐射至200多个小区,又延伸及8家医院和更多企业单位。“那段时间,店内所有员工齐上阵,师傅们上午煎锅贴,下午全副武装开车配送,20多个人,3辆车,3年来没有停过。”老字号承载着人们的美好记忆和情感。金雯浩说,他最骄傲的是,金同记不仅活了下来,还给受困于疫情的人们,送去了亲切熟悉的味道。
创新,守正致远
四代相承,金同记一路走来荣誉满满。垒满墙的“绿色食品老字号特色美食”“质量安全放心餐饮单位”等牌匾承载着祖辈的心血与付出。2020年,金雯浩接手的第3年,金同记获评南京市商务局和南京市老字号协会认定的第4批“南京老字号”。
尽管有品牌荣誉加持,金雯浩仍不敢松懈,他携手爱人与员工们一起,走在新品研发的路上。在他们的持续探索下,桂花赤豆元宵、牛肉小笼汤包、羊肉水饺、牛肉烧卖、清真手工青团、清真粽子、细沙小包等几十余种小吃数年间陆续登场。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金同记坚持优质用材,例如被称为“豆沙包中的德芙巧克力”的细沙小包,金雯浩拒绝网购现成豆沙,亲自筛选饱鼓鼓、颜色光润的小红豆,小包经由店内师傅泡、洗、蒸、去壳、打泥、加冰糖熬制、用色拉油炒等繁琐流程制作而成。虽然工序耗时复杂,但入口健康,口感软绵,金雯浩说:“来吃饭的有孩子,有老人,有孕妇。我们都为人父母,一定要对吃到嘴里的东西负责。”
谈及下一步经营打算,金雯浩说,研发特色的同时也要精细化产品,集中精力做消费者喜欢的食物,做出能代表南京本地清真美食的特色,让世界各地友人来到这里,都能吃出归属感。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