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编 《全唐诗》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放射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资料图)
在清代以前,唐诗以散本散册流行居多,缺乏系统性、集册性、规模性体系支撑,且散失散佚较多,这使得唐诗的保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整理、归纳、集册成书,方能流芳千古,永不凋敝。
唐朝覆灭800年后,有位皇帝担风袖月、卓尔独行,把编纂《全唐诗》之举视为己任,他就是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二任皇帝康熙。
康熙皇帝像
具有“千古一帝”之称的康熙,在汤若望、陈廷敬、张玉书等重臣的辅佐、赐教下,由一名8岁登基的儿皇帝,茁壮成长为一代颇有建树的皇帝,实属难能可贵。
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早在康熙幼小的心灵上就扎下了坚固的根基,他深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强大统一的帝国,盛唐时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繁荣,尤其是诗歌文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康熙喜欢唐诗、青睐唐诗、弘扬光大唐诗,成就了他铁定决心要编纂一部《全唐诗》的宏才大略,进而把唐代诗歌的文学成就,在他这一朝做个系统性梳理和汇编,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传诗学。
唐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宋、(金、辽)元、明诸朝,几乎没有一个皇帝有编纂《全唐诗》的举动和能力,唯康熙慧眼独具,遐思迩想,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足以彪炳千秋的文化工程奇迹。
康熙44年(1705年),爱新觉罗.玄烨,将唐诗经典集萃《全唐诗》的编纂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体现了康熙皇帝对汉文化经典之作唐诗的弘扬光大与重视。
因为,公元1705年跟超大型文化工程《全唐诗》启动密切相关,所以,这是个值得永久记忆的重要年份。
就在这年3月,康熙命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俞梅、汪绛、潘从律等10名才高八斗的大学士,编纂《全唐诗》。要求他们广收并蓄,精心编纂,早日集册成书。
大学士们生活在国泰民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康熙盛世,本就激情无限,压根不会辜负康熙大帝的期望。
他们立刻采取了收集(含碑刻拓印)、校对、作传、分类、造册等协作分工方式,投入了《全唐诗》编纂的繁忙工作之中。
御制《全唐诗》
首席编纂官、大学士彭定求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状元,尤精唐诗,知识渊博,具有较高编纂《全唐诗》的领衔能力。与此同时,彭定与编纂组成员们,十分重视前人研究唐诗的成果,以及将前人所做过的相关工作视为重要参考,兼容并蓄,为其所用,提高了《全唐诗》的编纂的进展速度,用只争朝夕,分秒必争来形容亦不为过。
大学士们在编纂过程中,参考和采用了明代学者胡震亨编辑的《唐音癸签》,清初季振宜编辑的《唐诗》模本。这些现成的资料,成了编纂《全唐诗》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尤其是季振宜的《唐诗》,带有作者小传,更是编纂《全唐诗》求之不得的可用材料。既有诗又有传的成书格局,也是康熙命大学士们编纂《全唐诗》的重点要求。
诗传文化,名垂青史,即便是在今天,康熙的这一编纂《全唐诗》的理念,仍是有其独特见地与长远构想的。
在10名大学士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一年零五个月时间,即1706年8月《全唐诗》编纂工作收官,呈送康熙皇帝总御览,聆听他的终审意见,一次性获得准许,《全唐诗》方得始终,一锤定音,应运而生。
于是,康熙皇帝利用他下江南巡视的机会,命江宁织造府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投入刊刻印刷,至此,《全唐诗》面世,成为康熙朝献给中国民族一部唐诗集大全之作,开天辟地,独领风骚,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康熙命上述10名大学士编纂的《全唐诗》,即唐代诗歌总集,规模空前,卷帙浩繁,共收录唐代(含五代李昱等诗作)诗人作品48922首,涉及有名有姓(含佚名诗作)的诗人2339人,全书合计900卷,另有查询目录12卷,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长、字数最多的诗歌总集。
从《全唐诗》的编纂程序来看,全书将《帝王》、《后妃》作品列其首位,《乐章》、《乐府》紧随其后,又以其年代为限,列出唐代及五代诗人姓名,并分别加附作者姓名。紧接着以《联句》、《逸句》、《名媛》、《占辞》等20余个叙诗项目为单元,完成了所有的编纂程序,至此,《全唐诗》横空出世,伴随历史脚步前行,直到永远。
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康熙朝编纂的《全唐诗》,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书中以讹传讹现象时有存在,留待后人矫正。
《全唐诗外编》
新中国诞生后的1960年代,重印出版《全唐诗》时,对其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张冠李戴的巨错,以严谨传承的治学态度,一一给予纠正。随着错误的纠正,国家出版了《全唐诗外编》一书,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传承《全唐诗》的同时,对《全唐诗》的完善做出了极大贡献。
康熙、彭定求等10名大学士、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皆为《全唐诗》的编纂倾注了智慧与心血,共同铸就了《全唐诗》不朽的文学丰碑!
关键词: 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