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李记”以人为根“乐”动传承
上午10点,位于南京秦淮区打钉巷的李记清真馆门庭若市,店外等待的顾客蜿蜒如龙,店内端着锅贴、煎包找座位的食客熙来攘往。三年疫情没有撼动李记的品牌和地位,追寻缘由不难发现,一条明晰的文化理念始终在李记传承,为这家老字号牢牢“锁住”了爆棚人气。这一文化理念便是:留住人,留住老店的“根”。
(资料图)
技艺的精髓:手把手传承“牛行饭”
作为一家有百年历史的“南京老字号”,李记清真馆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的“李洪兴牛坊”。自现任老板李邦节的爷爷一代开始,李家就吃起了“牛行饭”。经年累月,牛行技艺在手把手教学中传到李邦节手里。李邦节说:“实打实做生意是李记流传下来的最朴素的技艺精髓。”
1999年,李邦节与妻子在七家湾2号开设了夫妻店李记清真馆。李邦节办公室里的一张老照片,记录下这家30平方米小店当初的烟火气。2003年,老店拆迁,李记搬至打钉巷新址直至今日。
20多年创业打拼,李邦节回忆里全是跌宕起伏的故事,也留下永恒不变的经营标准。
李记牛肉选用的都是10年以上的耕牛肉。开店之初,来自安徽、湖北、湖南等7省村庄的耕牛可以为李记提供充足货源;随着各地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耕牛数量锐减,李邦节不得不将货源供应拓展至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更远的地方。
为保证使用非注水牛肉,李邦节曾连续几个月夜里12点骑着摩托车到宰杀现场,全程看着阿訇下刀。“人的精力终究有限,同时监管前场和后场难免还是有纰漏。”老板娘陈迎春告诉记者,为堵住后场漏洞,夫妻二人出资在句容办牛场,有牢靠之人帮助监管活牛宰杀,夫妻二人得以将精力集中在店面的经营管理上。
厨房的律动:“来了都舍不得走”
许多顾客都熟知李记的美味,但鲜有人知的是,李记很多美食是在律动的音乐声中“孕育”的。
穿过层层饭香进入李记后厨,记者发现这里的工作氛围与众不同:动感十足的音乐响彻制作间,员工们伴随节律手指翻飞,干劲蓬勃,热烈活泼。按压、擀皮,不到2秒转出一个面片;装馅儿、捏皮,平均1秒完成1个馄饨……正在包馄饨的刘红梅说:“我们每天制作量很大,经理怕我们太累太枯燥就提议放音乐,果然,听着音乐,大家的疲乏减弱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每日大批量的纯手工制作,使得后厨日常工作节奏极其紧凑。包子、烧卖制作间的组长张永梅告诉记者,做包子需要先醒发面团,员工开工时间更早。她每天3点20分起床,3点40分到店,4点正式开工。和面、醒发、包包子、再醒发、上锅蒸……连续包三四个小时包子后再继续包烧卖,烧卖之后是下一轮包子。日日循环,年年如此。
虽然李记的工作强度高,但这里的员工乐此不疲。据介绍,李记有很多20年以上工龄的老员工。深入细枝末节的人文关怀是员工黏性高的首要原因。有员工告诉记者,店里待遇好,来了都舍不得走。还有的员工说:“老板人好,经常到店里跟大家一起干。”
朴素的原则:“当老板要舍得”
有好技艺和优质货源,但如何保证操作师傅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产品?
稳定的技艺离不开稳定的员工。减少人员流动并充分发挥员工干活积极性,是抓好前场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李邦节和陈迎春也聘请管理人员,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一条朴素的原则始终贯穿着夫妻二人的经营理念:让工人多拿钱。
据介绍,李记付给员工的工资比市场普遍水平高20%-30%,工人们赚到钱,做事积极性就高。陈迎春说:“当老板要舍得,如果什么都往回收,最后生意也会收缩。”
信誉保证和维持的关键点始终是人。“我们一开始就坚持要给顾客吃到最好的牛肉,这条路走来不容易。”陈迎春告诉记者,“我们到手的牛肉可能每天都不一样。面对不同肉质,腌制和加工都需要凭经验微调,我们得尽最大努力保持统一稳定的口感。”
李记的红火引来不少朋友借鉴学习。陈迎春说,她都一五一十把经验讲给别人听,但最后发现,有些方法不是简单复制就能立即见效的。老字号的传承,需要好技艺、好信誉、好员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良性循环。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关键词: